集微網消息,全球半導體產業早期時代,以德州儀器、仙童半導體、飛利浦為代表的歐美綜合型IDM公司不僅負責芯片設計、制造和封測,甚至擁有內部產線開發能力,基本不采用外部設備和技術,早期的半導體產業鏈各環節可謂血脈相連。
隨著產業趨于分工合作,晶圓廠在全球開枝散葉,并滋養當地的設備和材料供應商茁壯成長。例如1987年成立的臺積電,經過30多年的深耕發展,其不僅讓中國臺灣成為了全球晶圓制造重鎮,也使得當地產業配套的設備和材料企業順勢起飛。
無論是歐美、日韓的IDM企業,還是中國臺灣的Foundry企業,重資產運營的晶圓廠在推動產業鏈建設和成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一點從目前全球設備和材料頭部廠商的分布情況就可見一斑。
材料方面,以硅片為例,2019 年全球大硅片市場中前五大廠商均位于晶圓廠集聚區域歐美、日韓及中國臺灣,其總體市場占有率高達92%。設備方面,根據VLSI公布的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廠商Top 15排名,有14家都來自歐美和日韓地區。
即便近年來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整體的進步突飛猛進,但在設備和材料領域,歐美日韓等地區的供應商依舊穩穩占據著主導地位,中國大陸上游的產業鏈配套任重道遠。
邏輯歸位,晶圓制造舉大旗
實際上,設備和材料環節實力薄弱與大陸的晶圓制造領域發展滯后有著直接聯系。
過去20年里,由于中國大陸逐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更貼近終端和市場的IC設計領域成為了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受力點,晶圓制造領域則在冷落中彳亍。
如今,晶圓制造工藝的落后和產能緊缺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整個產業發展,這讓中國大陸開始重新審視產業邏輯,將資源和政策向晶圓制造端傾斜,進而完善上下游產業鏈。
投資晶圓廠對于上游設備和材料領域的帶動作用在中國大陸同樣適用,作為“后起之秀”的合肥就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2015年和2016年間,合肥晶合與長鑫存儲先后在合肥成立。從制造端著手,合肥對上召喚供應商生根,對下吸引終端廠商發芽,此舉將重資產企業對產業鏈整體的帶動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集微網從合肥市發改委處獲悉,從2018年至今,在合肥晶合、長鑫存儲等大廠的帶動下,合肥的半導體產業集群不斷完善,相關企業數量從186家增長到了306家,其中半導體設備廠商從15家增長到了31家,材料廠商從17家增長到了42家。
整體來看,2020年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增長到了302億元,同比提升17.6%。2021年上半年,合肥集成電路產值更是同比增長了52.3%。
合肥將產業鏈視為整體,從制造端發力,由市委書記虞愛華親自擔任集成電路產業鏈“鏈長”,這讓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更符合產業邏輯,也更加迅速和有效。
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重心向晶圓制造端偏移,我國上游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企業也因此迎來更廣闊的舞臺。
本土舞臺,設備材料迎機遇
宏觀來看,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了全球半導體最大的設備市場。據SEMI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統計報告,2020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達712億美元,同比增長19%,中國大陸以187.2億美元的銷售額排名第一,同比大增39%,中國臺灣排名第二,銷售額為171.5億美元。
中國大陸的設備銷售額快速提升得益于本土晶圓廠正處于高速擴產時期,且根據集微咨詢統計,本土晶圓廠產能仍有著巨幅的提升空間。
集微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共有30座已實現量產的內資晶圓廠(8英寸和12英寸)的月產能約為171萬片(折合8英寸,下同),而這30座晶圓廠的總規劃月產能為426萬片,總月產能仍有255萬片的擴產空間。另外,中國大陸還有15座在建的內資晶圓廠,其總規劃月產能約為95萬片。這也意味著,中國本土現有晶圓廠可以預見的產能提升空間就高達350萬片/月。
本土晶圓廠的擴產空間給國產設備和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雖然目前本土晶圓廠的設備國產化率普遍較低,但隨著上下游信任不斷建立,本土供應商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一步步追趕,這些數字正在不斷被改寫。
設備方面,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最新信息,長江存儲2021年初以來累計中標377臺設備,其中國產設備73 臺,國產化率達到19.4%。上海積塔2019年至目前的累計國產化率約32.5%,而2021年初至今國產化率為45.7%,有了較大幅度提升。
不僅國產設備數量占比不斷攀升,每家晶圓廠導入的國產供應商數量也越來越多。據合肥晶合數據顯示,2017~2019年間僅有3家國產設備廠商,但2020年至今已經增長到6家,總占比達到14.6%,有了較大幅度提升。
在本土晶圓廠的扶持下,國產設備廠商在某些賽道脫穎而出。例如屹唐半導體的去膠設備(市占率全球第二)、盛美半導體的清洗設備(全球第五)、北方華創的刻蝕機和PVD等設備(已達到14nm級別)。
另外在材料方面,過去13年我國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據集成電路材料創新聯盟統計,2020年我國已被批量應用的本土集成電路材料超過了150種,部分材料在14nm節點已經達到了客戶要求,且單場采購比例超過50%的材料品種達到110種以上。
具體來看本土晶圓廠的材料國產化進程,仍然以合肥晶合為例,該公司從2017年至今不斷推進國產材料導入,目前國產材料種類已經從32種提升至54種,占比也自32.32%上升到了50.46%。其中,國產化學品種類始終占據一半以上,國產氣體品種則從4種增長到了20種,占比也提升至38%。
本土晶圓廠推進國產材料的驗證和導入,國產材料廠商業績普遍爆發,并開始紛紛上馬新項目,旨在為本土晶圓廠提供種類更全、性能更優的國產材料。
國產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晶瑞股份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135.06%。在高純雙氧水、高純氨水的基礎上,上馬了高純硫酸項目,并投入重金研發高端半導體用ArF(193nm)光刻膠。
某本土材料廠商告訴集微網:“在本土晶圓廠的大力推進下,國產材料的驗證周期大幅縮短。過去需要半年的流程,當下只需要3個月的時間。這讓國產材料廠商迎來了真正的高速成長期?!?/p>
江豐電子一季報顯示,隨著客戶端需求的增加、對供應鏈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國內半導體產業對國產化需求緊迫,國產替代的進度大大加快,公司充分把握機遇不斷滿足客戶的供貨需求,銷售收入繼續保持增長。江豐電子一季度實現營收3.17億元,同比增長32.89%。
隨著資本成熟、市場成熟和人才團隊趨于成熟,我國的晶圓制造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晶圓制造突飛猛進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供應鏈的成熟,本土設備和材料供應商順勢騰飛。這凸顯了投資晶圓制造的重要性,其帶來的溢出效應能夠加速本土產業鏈的完善,使之深度與廣度兼備。
而放眼更長遠的未來,國產設備和材料的崛起將成為我國晶圓制造廠可靠的后盾。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一個安全穩固的本土供應鏈體系,無疑將使得我國在未來的數字化智能時代中,更有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