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進入下行周期,存儲作為半導體中舉足輕重的一個門類,尤為疲軟。因為通貨膨脹導致PC產品銷售停滯、DRAM供應過剩,DRAM價格已經連續七個月下滑。所以,關于存儲,最近真的是沒有什么好消息。另一邊,新型存儲也一直不溫不火,各新型存儲技術優勢頗多,但真正商用還存在各種挑戰。
傳統存儲芯片技術和廠商在艱難中前行
半導體行業迎來下行周期,存儲廠商苦不堪言。從市場角度來看,第三季度,三大存儲廠商的銷售額都感受到了急劇下滑,三星電子的DRAM銷售額為71.33 億美元,環比下降34.2%;SK 海力士錄得52.46億美元,下降25.3%;美光科技錄得43.5億美元,下降 26.3%。而且SK海力士還預計將在第四季度出現虧損,這是10年來的首次。
雖說汽車存儲市場正在快速崛起,但相比之下,汽車存儲器市場依舊是很小的一部分,據Yole的最新報告,2021年汽車存儲器市場僅占全球存儲器市場收入的2.6%。而且,汽車市場在質量、資格、可靠性、功能安全和供應壽命方面有特定要求,在Yole看來,汽車存儲器業務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從技術來看,在“存儲器”和“性能墻”兩大高墻之下,傳統存儲發展越來越吃力。由于工藝完整性、成本、單元泄漏、電容、刷新管理和傳感裕度方面的挑戰,存儲單元縮放正在放緩。業界很早就關注到了傳統存儲在制程微縮上面臨的困境,繼續微縮將要花費更多時間、成本。但即使這樣,存儲巨頭們仍在先進技術上不斷追趕。
為了提高NAND Flash的容量,廠商們正在利用3D堆疊技術蓋高樓,拼層數。DRAM領域則聚焦制程迭代,隨著工藝來到10nm及以下,價格高昂的EUV光刻機和3D堆疊技術開始成為廠商們比拼的關鍵利器。前不久,美光的DRAM技術1β(1-Beta) 節點正式量產出貨,而三星和SK海力士還停留在1α階段。英特爾也重返了存儲市場,表示希望重新思考DRAM存儲器的架構,及與計算平臺結合的基本面,以此來實現突破性的效能提升。
如今的CPU、GPU和各種SoC通常利用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來處理數據緩存,即使是智能手機的通用處理器、圖形芯片和應用處理器也攜帶著巨大的緩存,雖然邏輯芯片可以隨著工藝勉強擴展下去,但是SRAM單元卻一直落后。臺積電的一篇論文中表示,SRAM的微縮似乎已經完全崩潰。據WikiChip的報道,在今年的第68屆年度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 (IEDM) 上,臺積電談到其新的N3節點中高密度SRAM位單元大小根本沒有縮小,在0.021μm2處與他們的N5節點的bitcell大小完全相同。然而,在0.0199μm2,它只有5%的縮放(或0.95倍收縮)。也就是說,臺積電的N3B和N3E雖都提供了1.6倍和1.7倍的芯片級晶體管縮放,但SRAM卻只有1倍和1.05倍的縮放。
SRAM的縮放進入極限不僅是臺積電一家感受到了,英特爾最近宣布的Intel 4進程SRAM 縮放比例已從歷史上的0.5-0.6倍放緩至0.7-0.8 倍。所以可以看出,在3nm及以下節點按照傳統方式進行SRAM縮放似乎已經結束。
所以SRAM也進入了一個有趣的拐點,未來是尋找更好的替代品還是新的連接方式和新的晶體管。Anton Shilov在他2022年12月16日發表的文章提到,由于SRAM單元區域擴展緩慢,CPU和GPU等處理器可能會變得更加昂貴。就目前來說,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采用更多小芯片設計,并將較大的緩存分解為在更便宜的節點上制造的單獨芯片。
由于傳統存儲所面臨的技術挑戰,所以這幾年業界對新型存儲寄予厚望。各種新型存儲技術未啟用先火,各種優勢撲面而來,似乎要掀起一輪存儲的革命。
為何新型存儲還沒“出人頭地”?
以PCM、MRAM、ReRAM、FRAM等為代表的新型存儲器技術,分別對應相變、磁變、阻變、鐵電,各有千秋,也因此集聚了不同陣營。但新興技術的市場應用有限,尚無法構成實質性替代。
PCM(相變存儲器)被業界公認為是工藝最為成熟的,PCM比NAND擁有更快的寫入周期、更快的訪問時間、低功耗、可執行等優點,因此也成為未來最有望取代當前傳統存儲器的高速存儲介質。PCM 在市場上的預期增長完全取決于美光與英特爾聯合開發的3D XPoint技術。但隨著美光于2021年3月退出該市場,再加上英特爾Optane內存的消亡,PCM也隴上了一層陰霾。Optane是相變存儲器(PCM)的一種變體,英特爾此前試圖用PCM來替代NAND閃存,但因為成本很高而以失敗告終。PCM陣營中還有意法半導體(ST),ST搭載ePCM的Stellar 車用MCU計劃于2024年量產。不過,即使是英特爾和美光這樣的國際半導體制造商也很難讓PCM具有價格競爭力,接下來是否還會有更多的企業追逐它也讓人有所懷疑。
MRAM(磁阻隨機存取存儲器)因兼具SRAM的高速和DRAM的高密度,并且在性能和耐用性方面優于NAND 閃存,以及微縮至22納米以下的潛力,相當適合應用在嵌入式記憶體的領域。MRAM已經存在多年,但它的采用一直很緩慢,部分原因是制造方面的挑戰,還因為芯片保存的數據相對較少。
MRAM是三星、臺積電先后投入研究的新型存儲產品。早在2002年,三星電子開始研究MRAM,2019年,三星電子推出了一款基于28nm的內置MRAM產品。今年,三星電子在IEDM上以論文形式發表了下一代MRAM的相關研究開發成果,三星在14nm FinFET工藝中,采用了現有28nm工藝中的磁隧道結(MTJ),摘要稱,將MTJ縮小到14納米FinFET節點后,面積縮小了33%,讀取時間加快了2.6倍。另外,2022年6月中旬,臺灣工研院攜手臺積電共同發表SOT-MRAM技術,該技術能在低電壓、電流的情況下,達到0.4納秒的高速寫入,并具備7萬億次的耐受度。此外,瑞薩也在主攻MRAM,其已在22納米工藝上實現高速STT-MRAM。
MRAM的市場前景也被廣泛看好,日本東北大學國際集成電子研究中心(CIES)預計MRAM將在AI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機中發揮作用。據IMARC Group的報告,2022年全球MRAM市場規模達到4.271億美元。展望未來,IMARC Group預計到2028年該市場將達到45.25億美元,2023-2028年的增長率 (CAGR) 為 44.5%。
ReRAM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更高的耐用性、對環境的穩健性、低功耗和高速,而且另外很重要的一個優勢是ReRAM可以使用后端 (BEOL) 制造進行整合,從而提高集成靈活性。ReRAM的商用化似乎正在加速。2022年11月,美國晶圓代工廠SkyWater生產出第一批集成以色列半導體公司Weebit的嵌入式ReRAM的硅晶圓, Weebit Nano的ReRAM封裝在一個256 kb陣列中,一個RISC-V微控制器,以及嵌入式系統應用程序所需的其他接口和外圍設備(如下圖所示)。國內方面,昕原半導體、億鑄科技等也都推動基于ReRAM存儲介質的存算一體技術的商用,此前昕原半導體首款28nm制程ReRAM產品“昕山文”已正式向工控領域品牌客戶量產出貨。
FRAM的單位銷量似乎超過了所有其他新興存儲類型的總和,主要是富士通所帶來的出貨量,據悉,富士通的用于地鐵票價卡的RFID芯片中所使用的FRAM芯片已經出貨了至少40億顆。FRAM(鐵電RAM)的優勢體現在,相比競爭對手EEPROM和MRAM,其消耗的有源電流要小得多,如下圖所示。在FRAM商用方面,英飛凌最近推出了8 Mb和16 Mb Excelon FRAM存儲器,可滿足汽車和工業系統的非易失性數據記錄要求。或許現在的汽車行業的發展需求下,FRAM能夠施展拳腳,因為這些系統與外太空一樣是惡劣的操作環境,需要額外的保護以防止數據丟失。除了英飛凌,FRAM的擁抱者還有富士通、羅姆、德州儀器等。
盡管可商用,但FRAM并沒有被廣泛認知和追捧,這主要是因為,FRAM中包含元素周期表中的鉛和鉍,很容易污染工廠,它在歷史上很難與標準CMOS工藝集成,在較小的工藝中也不能很好地微縮。因此,FRAM 作為非易失性嵌入式片上存儲器的用途有限。不過據業界的研究和努力,氧化鉿和氧化鋯也可以配制成表現出鐵電特性,而且這些材料由于其他原因已經在晶圓廠中使用,或許FRAM的未來還是可以一搏。
所以總體看下來,新型存儲技術優勢頗多,挑戰也不少,未來新興的存儲技術將何去何從,還要看各家廠商的推動和努力。
結語
存儲芯片是長期高成長的賽道,占據半導體三分之一的江山,只要有數據就離不開存儲。所以無論是傳統存儲還是新型存儲,在當下5G、AI和汽車的新發展需求下,似乎都有不同的發展契機和挑戰。接下來,存儲市場將必定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格局。
轉載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