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東數西算,“大芯片”之外也有“大機會”
芯觀點──聚焦國內外產業大事件,匯聚中外名人專家觀點,剖析行業發展動態,帶你讀懂未來趨勢!
集微網消息,近日,隨著“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不斷傳出新進展。
不過外界圍繞“東數西算”的諸多解讀,往往還停留在比較空泛的愿景勾勒中,其中又夾雜著云計算“大廠”的品宣軟文,在渲染樂觀情緒的“熱鬧”過后,對個中的“門道”卻少有觸及,甚至頗多謬誤。
事實上,東數西算浪潮下,外界最為津津樂道的CPU、存儲等大品類,對于中國半導體企業而言,反而不如MCU、光模塊、乃至電源管理等較小品類更有切入機會。
看到吃不到的“大芯片”市場
數據中心資本開支,大體可用兩個“75%”加以概括。
服務器成本,約占數據中心總投資成本的75%;CPU、GPU等大芯片和存儲器成本,約占服務器成本的75%。
面對“東數西算”帶來的數據中心市場增長空間,外界的第一反應自然是上述大品類的國產廠商將最為受益。
事實上,從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數據中心市場“大玩家”近期服務器采購招標情況看,上述判斷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佐證,海光、鯤鵬芯服務器已經獲得了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份額。另據集微網了解,龍芯、飛騰等國產CPU,也同樣有服務器廠商正在積極對接適配。此外,國內已有廠商發布基于長鑫DRAM的純國產化DDR4服務器ECC內存模組,長江存儲近期也正式發布了采用其NAND顆粒打造的PCIe4.0規格高端SSD產品,未來切入數據中心市場前景可期。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廠商及其產品,在經營穩定性、技術積累、客戶資源、產品性能與成本等主要維度上,較海外巨頭仍有較大差距,下游客戶的規模化導入,往往具有超越經濟邏輯之外的考慮,因此也不能對其比重有過高期待。
目前看,國產“大芯片”及存儲產品,主要依托于兩大“生態圈”的滋養。
其一,是行政機構及央企為主導的“信創”生態。
以信息產業安全可控為宗旨的“信創”規劃,從基礎硬件-基礎軟件-行業應用軟件不同層面已形成國產替代的穩定生態圈,根據國內研究機構估計,其中底層硬件(服務器、整機、芯片)市場規模達到約60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CPU\\GPU\\存儲產品等大品類的國產廠商,有希望分到百億量級的市場,足以支撐該類企業研發-產業化的正向循環。
其二,則是國內幾大互聯網巨頭主導的公有云生態。
據估計,中國最大的公有云廠商BATH(百度、阿里、騰訊、華為),每年在機房及服務器上的資本開支同樣在數百億元規模,對于這些運營著上百萬臺服務器的巨頭而言,軟硬件自主研發可以獲得明顯的規模經濟,以及量身定做的業務匹配和敏捷迭代優勢,因而這“四朵云”,乃至新近入局的字節跳動等企業,也無不積極推動著數據中心相關關鍵零部件的自研。以阿里云為例,這家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動去"IOE"(IBM\\甲骨文\\EMC)的企業,在大芯片研發上也極具代表性。
去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發布了其Arm架構通用處理器倚天710,根據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搭載該款芯片的服務器能夠降低10%的能耗,另據集微網了解,在交換機、光模塊乃至直流交流電源轉換單元上,阿里均有相應布局,其數據中心的PUE指標號稱可以達到1.09,遠低于目前國內1.3的平均水平。
(搭載倚天710的阿里磐久服務器,集微網攝于云棲大會期間)
這兩大生態圈,無疑是拉動中國半導體產業“國內大循環”的兩匹“頭馬”,但對于大多數國內初創企業,特別是扎堆在AI加速芯片、DPU芯片等“大芯片”賽道的初創企業而言,想要“上車”卻并不容易。
正如上文所述,信創生態的主導者是國資力量,對于初創企業而言,進入這一生態面臨政府關系乃至股權架構等一系列較高壁壘,此外,信創產業當前仍然以成熟技術架構下,不同技術組件的國產替代,即“填補國內空白”為主要原則,對于AI芯片、DPU芯片等創新品類的接受度有限。
而在幾大科技公司主導的公有云生態中,盡管巨頭們對Arm架構CPU,乃至AI芯片、DPU芯片等品類接受度很高,樂于嘗試新技術、新架構,甚至已成為引領數據中心工作負載形態演變、計算體系結構創新的主要推動者,但從亞馬遜、谷歌、阿里等國內外公有云巨頭的實踐看,由于其極為雄厚的技術和財務資源,往往傾向于依靠內部研發和外延并購實現自身平臺生態內的“自給自足”,導致相關創新產品的初創企業同樣面臨生態壁壘。國內不少AI初創企業從做算法到做芯片,再到做終端設備,內在原因往往并非光鮮亮麗的商業愿景,而是軟硬件生態缺乏支撐的“不得已”。
“小芯片”也有大機會
在公眾認知度、關注度最高的“大芯片”之外,或許蘊藏著國內半導體廠商更容易觸達的市場機會。
根據研究機構測算,數據中心單機柜的投資成本,大體在服務器、機房、交換機、光模塊之間按75:15:5:5分配,除了服務器中的高端大芯片和存儲產品,其他幾個分系統中,同樣有不小的半導體“含量”,而這些關注度更低的細分市場,往往也意味著更低的商務壁壘,更分散的市場格局,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環境。
例如在機房投資中,供配電系統是相當關鍵的部分,傳統IDC供電架構從中壓引入到直流輸出,需要眾多中間設備進行交直流轉換等工作,功率模塊效率低,全鏈路穩定性也存在風險,無論從支撐更大規模的服務器集群運行和散熱需求,還是從提高能效降低運營成本的角度出發,都存在對先進功率半導體的巨大需求。
而公眾感知最不明顯的交換機與光模塊,對于數據中心而言,地位卻與服務器難分軒輊。
事實上,作為一個復雜巨系統,數據中心從宏觀層面上表現出的服務性能,可以被視為是服務器、交換機與網絡傳輸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服務器算力提升與交換機、網絡傳輸的不匹配,是造成當前所謂數據中心“算力稅”問題的主因,DPU這一新品類的崛起,正是基于在板上提高流量處理能力的初衷。
在DPU的改進之外,交換機和光模塊的產品升級,對于緩解算力稅問題或許有更高的潛力,更重要的是,隨著數據中心通信架構的演進,交換與光模塊在價值鏈中占比,也有望出現明顯提升。
在交換機芯片領域,華為、中興、盛科等國內企業,已先后推出其高性能交換芯片產品,有望在國內市場對博通構成有力競爭。
交換機的性能提升之外,光模塊同樣有巨大的技術潛力,一方面,國內現有數據中心通信光模塊仍以 100Gbps 為主,正在向價格更高的200G/400G演進,而在國外,已經出現了800G光模塊的更新勢頭,根據Yole估計,依托5G與數據中心建設的雙重驅動,2025年光模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77億美元。
(800G光模塊或將席卷數據中心市場)
在光模塊產品中,除了數字信號處理芯片DSP之外,其完成光電轉換功能的光引擎器件,同樣大量復用半導體制造技術,在光模塊技術需求牽引下,格芯等半導體大廠也紛紛布局硅光子技術,硅光芯片將多個光器件集成在同一硅基襯底上,集成度大幅提升,相關工藝的發展,甚至為芯片間乃至芯片內光互連取代電氣I/O展現了可能性。
目前,國內光迅科技等企業在這一領域基本已達到了國際主流水平,該公司與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NOEIC)、鵬城實驗室、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等機構合作,在國內率先完成了1.6Tb/s硅基光收芯片的聯合研制和功能驗證,實現了我國硅光芯片技術向Tb/s級的首次跨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東數西算意味著我國數據中心算力布局的重構,跨省骨干網及交換樞紐,同樣將形成光模塊的巨大增量市場。
在算力樞紐這一場景之外,從東數西算,即《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規劃看,還明確提出了在城市城區內部,加快對現有數據中心的改造升級,提升效能。支持發展高性能、邊緣數據中心。鼓勵城區內的數據中心作為算力“邊緣”端。
上述表態,已經清晰勾勒出接近業務場景的邊緣側服務器市場,同樣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間。
根據集微網了解,阿里等公有云巨頭目前推出的邊緣側服務器產品,普遍選擇與第三方廠商共同開發,并且基于功耗等因素,對采用獨立廠商的MCU和存儲產品有較為開放的態度,全球最大的云計算廠商亞馬遜,近年也與兆易創新等國內企業達成合作,基于后者MCU的邊緣側設備可快速接入AWS。
總體而言,在大芯片之外不那么吸引公眾注意力的細分產品中,東數西算帶來的增量需求同樣不容小覷,對于中小半導體企業而言,這樣的長尾市場,或許也更值得關注和耕耘。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