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報道,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說,她希望總統拜登簽署的芯片法案可以帶動多達4000億美元(約7478億新元)的投資。雷蒙多8月10日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希望這足以吸引私人企業投入2000億到4000億美元的資金。”
她指出,醞釀一年半的芯片法案過關發出一個重要信息,即半導體業者應該在美國投資,而不是到亞洲或歐洲。拜登星期二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芯片和科學法案》,為美國半導體生產和研究提供527億美元補貼,同時要提高美國在科技領域與中國競爭的能力。
半導體芯片或芯片,目前大多在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韓國生產。冠病大流行導致芯片供應中斷,工廠停工和貨品斷市后,芯片生產已成為中美戰略重點。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的分析文章指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近年越演越烈,競爭領域與范圍也越來越大,如今連芯片這種制造智能手機、電腦等的核心部件也成了兩國的新戰場。
中國多年來一直是科技產品的制造大國,包括蘋果、谷歌和微軟在內的美國公司長期依賴中國生產各自的產品,以及這些產品的零部件。華盛頓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最近發布的一份分析指出,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一直攻城略地,目前在封裝和測試領域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在晶圓制造領域也領先美國,在全球排名第四。
CNN引述半導體工業協會的數據報道,美國對中國一些半導體大公司如中芯國際實施的限制,促使北京加大發展國內半導體制造業的力度。2020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增長30%,達400億美元。
不過,中國今年因疫情反彈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導致工廠停產、供應鏈斷裂,進一步加劇全球芯片短缺的問題。目前,歐美正在尋求更為均衡的布局,以減低對中國生產的過度依賴。
美國專家指出,由于技術上有不同的層級,而且需要專門知識,在芯片制造上要完全實現自給自足說易行難。
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數字鑒識實驗室中國問題研究員蒂博特說,芯片法案在美國簽署成法律之后,很多公司都會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力度,但要在供應鏈上排除或取代中國并不容易。
她分析說:“目前中國的優勢是采取統一戰略,向有需求的國家提供技術與關鍵基礎設施。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也需要圍繞技術制定一個戰略,不只聚焦與中國競爭,而且針對實際需求,積極提供真正的解決方案。”
貝恩咨詢公司估算,要將美國芯片產能提升5%至10%,大約需要400億美元的資金,未來10年美國需要在芯片投資方面耗費約1100億美元的資金。目前,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韓國等在半導體制造產業居主導地位,520億美元能否助美國改變格局仍是未知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杰教授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時說,美國這個產業政策能否奏效取決于兩點,第一中國有沒有反制,第二力度夠不夠。他指出,半導體行業從研發投入到產出,或需數年時間,加上投入產出比未知,美國需要持續擴大對關鍵部門、關鍵環節的財政支持,期間若支持力度不夠,或競爭經濟體也擴大專項性財政扶持,美國便難獲得競爭優勢,費力不討好。
換言之,這520億美元能否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前提在于中國。如果中國以牙還牙,再投入類似500億美元甚至更多的資金于半導體企業,美國不見得能達成目標。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