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投資轉舵半導體 頭部機構如何布局?
自2019年起,以半導體產業為“地基”的硬科技投資熱潮延續至今。
清科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受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疫情影響,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整體交易節奏放緩。延續多年的“互聯網熱”漸漸消退,以半導體、AI、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硬科技賽道則備受投資機構青睞,在2022年第一季度,大額投資案例幾乎被半導體、汽車、智能制造囊括。
在互聯網投資時代,紅杉、高瓴、IDG憑借豐碩成果而聲名鵲起。不過,在產業環境的變遷之下,幾家機構也逐漸轉變投資策略,紛紛加重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布局,并且在短短兩三年里便在半導體領域投出大片“江山”。那么,走上新賽道后,它們是否還能延續往日的表現呢?
就在幾年前,各大投資機構競相涌入的還是互聯網的熱潮,半導體這邊則顯得頗為冷清。如今卻換了一番天地,甚至不少人認為今日的半導體便是昨日的互聯網。
客觀來說,先前半導體賽道投資冷遇背后有著諸多原因。包括高昂的研發成本、過長的回報周期、以及行業人才稀缺等等。作為硬科技領域的“掌上明珠”,半導體又有天然的技術壁壘。正是上述原因使得半導體產業投資具有風險高、難度大的特點,投資者對其“敬而遠之”也屬情理之中。
根據Preqin的數據顯示,中國半導體企業在2021年共獲得88億美元融資,是美國同類公司獲得的13億美元的六倍多。坊間甚至流傳出“無人不投半導體”的話語,作為投資界“老炮”級選手,紅杉、高瓴、IDG紛紛下場,并頻頻重拳出擊,為這股熱潮添薪加火。
上述投資機構與一般投資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擁有一套投資分析決策系統,更擅長排除市場短期情緒的干擾,對公司的實際價值作出精準判斷。它們在資金規模、投資活躍度、行業理解力,以及產業界認可度等方面都要勝過一般投資機構不少。
在資深投資人楊月(化名)看來,紅杉、高瓴、IDG這些機構進入投資很早,在經驗積累上更具優勢,再加上它們是從全球募集資金,這就使得它們的資金規模很大,投資的地域也更廣,進而實現覆蓋全賽道、全階段和全周期的投資。
在三家投資機構中,紅杉和高瓴身上都有一個顯眼的標簽——耶魯學派,兩家公司的創始人沈南鵬和張磊還是耶魯大學校友,并同于2005年創辦公司。在張磊創辦高瓴之初,其授業恩師,也是耶魯投資基金負責人大衛·史文森就從耶魯投資基金中撥出2000萬美元起動基金鼎力相助。相較高瓴,紅杉和IDG進入國內半導體賽道似乎更早一些,包括風華高科、銳迪科、芯原股份、晶晨半導體等都是其十多年前投資的經典項目。
與先前的投資冷遇一樣,這股“半導體投資熱”背后同樣有著諸多因素。
目前,數字化、智能化的產業變革時代已經到來,不覺中數字化已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而芯片則成為推動變革的命門,整個社會對硬科技的熱情上升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
從國內科技產業出發,由于華為海思等企業遭受美方“實體清單”制裁,加上全球芯片短缺,更凸顯出國內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可以說“國產替代”已成為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最大驅動力,是實實在在解決“卡脖子”的重大問題。
近年來,海外硬科技人才正加速回流,本土大學教授、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也掀起一股創業大潮,行業人才可謂空前充沛。因此,越來越多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內一定會出現自己的TI、英特爾、高通、英偉達。此外,科創板的設立、相關政策的出臺也為硬科技產業鏈加速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近兩三年來,紅杉、高瓴、IDG不約而同地轉入半導體賽道并頻頻下重手。IDG甚至直接亮出鮮明表態:未來要盯住硬科技領域。高瓴則為此推出全新的VC品牌——高瓴創投,將以半導體、AI、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硬科技作為主戰場。紅杉也于2018年組建了種子基金,投資的企業中絕大多數是硬科技企業。
紅杉、高瓴、IDG半導體投資概況 制圖/愛集微 (信息源:天眼查、機構官網)
從整體投資情況看,三家公司在半導體投資上的重合度并不高。根據愛集微的梳理比對,由三家機構共同投資的企業僅有開元通信和翱捷科技兩家,前者是專注射頻前端芯片研發的企業,致力于射頻濾波及模組芯片的國產化;后者則面向無線通信芯片領域,并于今年成功登陸IPO,成為國內基帶芯片第一股。那么,作為投資界的“老炮”,三家機構如何投資半導體賽道?又會給相關企業和產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呢?
從三家企業的整體投資布局情況可以看出,汽車電子、無線通信、物聯網是最熱門的幾大領域。從半導體產業鏈來看,被投企業主要為芯片設計企業,代工制造、封裝測試也均有所涉及。此外,產業鏈更上游的EDA和IP開發、甚至半導體加工上游的稀有氣體公司也包含其中。
紅杉、高瓴、IDG半導體投資的細分賽道
從整體投資占比中可以看出,芯片設計是絕對主場。對此,開元通信技術(廈門)有限公司CEO賈斌認為,高瓴、紅杉、IDG等大型投資機構有一個凸顯的優勢,它們對整體市場的現狀和趨勢有立體和深入的理解。相較半導體產業其他環節,設計公司更加貼近最終市場,發展彈性也更大,可以更靈活地與市場聯動,這應該是一大關鍵原因。
從投資輪次上看,高瓴、紅杉、IDG的投資主要集中于天使輪、pre-A輪、A輪、A+輪,可見初創期、成長期企業更易受到青睞,這也與當前國內半導體公司處于發展階段的現狀相契合。
紅杉、高瓴、IDG投資輪次統計圖 制圖/愛集微 (信息源 天眼查、機構官網)
針對三家機構的投資風格和策略,楊月告訴愛集微:“紅杉中國是抓住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機遇起家的,稱得上是國內投賽道策略的開創者,決策較快;IDG是國內最早的風險投資機構,行業覆蓋面廣,不同賽道的團隊配置較全,喜歡做跨境業務,整體風格更偏向傳統PE;高瓴應該是資本市場布局最全面的,覆蓋了主要的熱點行業,優勢是一、二級聯動的行業研究,策略偏重倉。”
半導體是高知識、高技術的密集型行業,對創業團隊有很高的技術要求。這也導致相較此前熱門的互聯網賽道,半導體產業的投資邏輯更加多元,也更為謹慎。不過,大的投資邏輯還是可以概括為:選對賽道和找對人,它們往往先在賽道上作出判斷,再考察創始團隊的素質。
從被投企業創始團隊來看,兼具豐富技術經驗和影響力的“牛人”往往更容易被相中。比如星思半導體的創始人夏廬生,芯華章的創始人王禮賓,地平線的創始人余凱,壁仞科技的創始人張文,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等等。
除了找業界公認的“牛人”外,找對人的另一種方式是找“熟人”,這一點從IDG的投資布局中可以得到清晰印證。
從時間線上看,IDG的芯片投資高峰有兩波,前一波早在十幾年前,而近兩三年則迎來了第二波。早在2002年,IDG就參與了芯原股份的A輪融資,也是后者的首輪融資;2005年,IDG資本投資了業內領先的電視與機頂盒集成芯片公司晶晨半導體;2007年IDG資本又率先投資了最先打入國際市場的射頻芯片公司銳迪科。
如今,細看IDG近幾年的投資,就會發現眼下這波高峰與上一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近年來,IDG投資的許多企業創始人都與銳迪科有密切關系。比如,翱捷科技創始人戴保家是先前銳迪科的創始人之一;愛科微創始人魏述然也是銳迪科創始人之一;藍洋智能創始人李力游曾擔任銳迪科董事長;恒玄科技的創始人張亮之前曾擔任銳迪科微電子工程副總裁;開元通信CEO賈斌則擔任過銳迪科射頻產品線總經理。
正是IDG先前對銳迪科的投資建立了信任鏈條,使得后來的“銳迪科系”企業更容易受到青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半導體投資審慎的一面。
投后賦能:國際視野和生態優勢
客觀來說,頭部投資機構巨大資金體量的加持,對于重研發,強調高投入的半導體企業而言自然非常重要,這使得被投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容易拉開和對手的身位。再加上前者的品牌效應,也能給被投企業帶來很好的“背書”作用。
不過,對部分企業而言,一些支持和服務卻更有助于后續發展。比如,各家投資機構還搭建了專業的投后團隊給被投企業提供賦能,人數上甚至超過投資團隊,能為后者提供人力資源、IT到媒體公關等方面的幫助。此外,資本方能憑借寬闊的視野補充企業的戰略盲點,也更易察覺初創公司可能面臨的風險點,從而在資源和戰略上給予支持,可以幫助企業健康快速地成長。
賈斌告訴愛集微:“與其他投資機構相比,高瓴、紅杉、IDG更具全球化的視野與資源,這能給企業帶來很多啟發。比如,他們會告訴企業國際上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以及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通過對海外真實情況的剖析,包括市場情況和經濟情況,這些能在很大程度上給企業賦能,特別有利于海外業務的開展。”
對于全球化視野與資源上的幫助,楊月也表示了贊同。此外,他還特別指出,這些機構有時還能為企業在人才招募上提供更多元化的幫助,這也是一個特別的優勢。
此外,投資機構自有生態中的資源也有助于被投企業達成戰略目的。
從產業的視角看,頭部機構已開始由過去的單點投資,向圍繞產業鏈條投資的縱深挺進。比如,紅杉中國除了投資整車廠商小鵬汽車外,還在汽車功率器件方面投資了比亞迪半導體,車載電子的芯馳半導體,以及車載AI芯片的地平線。這種投資策略將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生態的建立完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位半導體企業負責人表示,擁有系統投資生態的頭部投資機構,更像一張“細網”,被投企業能夠有機會與機構現有的廣闊生態融合,產生新的價值創造機會。頭部機構本身就是巨大的資源平臺,對投資企業的培養要有耐心,助力其打造好的產品,好的業務和人才平臺,與優秀的企業一起穿越周期。
目前,以半導體產業為“基底”的硬科技產業正處于結構性,甚至歷史性的窗口期。對產業發展而言,投資機構是金融體系和結構優化的重要支撐,促進了投資者與經營者的合作關系,不但有利于企業的長足發展,也有利于新技術更快落地。因此,這些投資機構將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生態走向完善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