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關鍵時刻,中芯國際沒有“彎道超車”,意味著什么?
半導體產業乃當今中國科技產業之“痛”,想要發展高端科技產業,就必須掌握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因為各個行業都需要高端芯片產品。
在過去幾年里,我國一些科技公司遭到了美方的技術制裁,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了自主掌握半導體技術的重要性,所以最近這兩年,幾乎所有科技相關產業的企業都動員起來了。
筆者了解到,目前在半導體領域加大投入的企業有很多,其中華為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2021年4月,華為專門成立了哈勃投資公司,是專注于半導體產業投資的公司。
數據顯示,自去年成立以來,哈勃投資已累計投資了超過70筆,被投企業超過60家,涵蓋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包括半導體芯片、射頻芯片,光電芯片、傳感器、濾波器、EDA軟件等。
但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最讓華為無奈的卻是芯片代工技術,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此前曾提到,華為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設計是教訓。
可以看出,光掌握芯片設計只是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環節,我國最大的難點在芯片制造這塊,而當前有實力生產7nm以下高端芯片的代工企業只有臺積電和三星。
在美方修改芯片規則后,臺積電已無法自由出貨,所以這時候華為就沒有為其代工的供應商了,導致海思芯片被迫停產,現在華為已沒有海思麒麟芯片可用。
不過很多花粉卻非常期待中芯國際能夠突破更先進的工藝,未來可以給華為代工優秀的芯片,畢竟中芯國際是一家中國大陸半導體代工企業。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中芯國際似乎也沒有彎道超車,其實梁孟松此前就表示芯片不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能夠做的只有一步步穩扎穩打,從先圖生存、后謀發展的方向去努力。
而中芯國際也是這么做的,日前,ASML公司CEO透露中國一家主要生產芯片的廠商的當下情況,其表示該廠商連2023年的產能都已經售罄了,產能嚴重供不應求。
針對此消息,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對中芯國際提問,要求他們介紹一下現有產能銷售情況,以及今明兩年會不會增加新的產能。
中芯國際回應表示,公司2021年沒有達到62萬片(折合8英寸)月產能,全年產能利用率接近滿載,2022年將繼續擴產,以滿足國內外客戶的強勁需求。
從當前的銷售情況來看,中芯國際主要依靠28nm、14nm工藝,隨著智能汽車的全面興起,對28nm、14nm等工藝的需求也迎來了全面增長,所以2023年的產能都已經售罄了。
而對于中芯國際來說,28nm、14nm等工藝的規模化生產,讓其具備了生存能力,接下來便是謀發展,7nm甚至包括后面的5nm才是重點攻克的方向。
既然是謀發展,肯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打好根基,所以華為乃至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當前的困局,依然是很難化解的,但我們可以從大方向先做起。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發僅為更大范圍傳播,若有異議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zhangkai@cgbt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