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氣味 --
正常糞便有一定臭味,是因細菌分解食物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等引起。病理情況下,可有惡臭,見于腸炎、直腸癌、胰腺疾病或重癥痢疾;酸臭味,來自脂肪便或糖類異常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等。
糞食物殘渣 --
正常大便中的食物殘渣為已消化后的細小顆粒,偶然可見到淀粉顆粒和脂肪小滴。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時淀粉顆粒增多。腸蠕動亢進、腹瀉、消化不良時常可見到脂肪小滴。
糞寄生蟲卵 --
腸道寄生蟲分為原蟲與蠕蟲兩類。前者是由單細胞構成的具有生命的微生物,它生活于人體消化道,部分種類是致病或條件致病原蟲,生活史中大多不用轉換宿主,以滋養體傳播或通過包囊感染;而通常所說的寄生蟲,為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借肌肉伸縮而蠕動,在自然界種類繁多,分布甚廣,有營自生生活和寄生生活兩種,我們所說的寄生蟲,確切地是指后者。
糞隱血試驗 --
OBT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少,肉眼不見血色,而且少量紅細胞又被消化分解,以至顯微鏡下也無從發現的出血。目前主要采用化學法,單克隆抗體法。
糞細菌培養 --
正常人的腸道中棲居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繁多,組成了對人類健康極為重要的體內微生態環境——微生態菌膜屏障,參與營養、消化、吸收及清潔腸道、維護健康的作用。當致病菌和病毒在腸道內繁殖,就會引起腹痛、腹瀉。對糞便進行細菌培養,可以從腸道大量細菌中分離出引起腹痛、腹瀉的病原菌,以便及時進行治療。
排便不盡感:不少人有過排便排不凈的感覺,而且大便不成形,排便不暢快感覺不舒服。其實排便不盡感大多是由慢性腸炎引起的。慢性腸炎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復發作而來,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也可繼發于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后、腸道寄生蟲病等疾患。根據臨床腹瀉量、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伴有腸鳴,但無里急后重,營養障礙,結合有反復發作史或有慢性腸炎的病因存在,診斷一般不難。
排便障礙:排便障礙主要是指由于盆底肌協調障礙或大便困難引起的排出糞便的障礙,這一類又可以稱為出口梗阻型便秘,常由于盆底肌、肛門括約肌在排便時的活動不能協調,或感覺異常所致。
排便困難:常見的病因有習慣性便秘、神經系統病變、結腸腫瘤等。急性的排便困難多由于急性感染或由腸梗阻引起。
1、均衡飲食,使身體攝入足夠的營養成分
2、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3、如有原發病,應積極及時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