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單癱病灶如位于皮質或皮質下區,單癱可為中樞性,如病灶位于脊髓前角、前根、周圍神經,則單癱為周圍性。
單癱的鑒別診斷:
1、下肢肌肉癱瘓:下肢肌肉癱瘓是脊髓壓迫癥的癥狀表現。
2、四肢癱瘓:四肢癱瘓是指四肢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
3、上肢周圍性癱瘓: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是因脊髓前角細胞及腦于運動神經核,及其發生的纖維—脊髓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上肢周圍性癱瘓是指發病部位在上肢的周圍性癱瘓。
4、偏癱:偏癱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5、截癱:截癱,是指脊髓損傷后,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肢體感覺、運動、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的一種病癥。其中,上述功能完全喪失者,稱完全性截癱,還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稱不完全性截癱。早期為弛緩性癱瘓,約3~4周后,逐漸轉為痙攣性癱瘓。截癱病因與脊髓外傷或本身病變有關。現代西醫學除在脊髓損傷的急性期可采用手術治療外,對本病癥尚無理想的方法。本病癥是重要的難治病之一。
6、周圍神經性癱瘓:常見于肌萎縮性側柬硬化、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感染、中毒。血管病變腫瘤及全身性疾病。
7、肌肉病變和神經肌肉接頭處病變導致的癱瘓:常見于重癥肌無力,多發性肌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周期性麻痹等。
預防
1、經常按摩或者使用按摩器械按摩會對癱瘓有預防的作用。
2、多運動,保持良好的血流。
3、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