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于老年人。腹瀉、腹痛、吸收不良和蛋白質丟失性腸病為常見表現。常見并發癥有腸穿孔和消化道出血,較少并發腸梗阻。
診斷較難。X線鋇造影檢查或內鏡檢查發現小腸潰瘍,如能排除其他疾病。應考慮本病。經口空腸黏膜活檢有時可獲有診斷價值的標本,但應注意避免引起腸穿孔。手術探查,術后腸切除標本活檢是診斷的可靠依據。
1.細菌性痢疾 由志賀菌屬引起,腹瀉以膿血或黏液狀便較常見,量少,并常有里急后重,多有寒熱。糞便鏡檢可發現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嬰幼兒中毒型菌痢或非典型菌痢應以病原學診斷來鑒別。
2.病毒性腹瀉 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其特點是高度傳染性。輪狀病毒、小圓病毒等感染早期有嘔吐,相繼腹瀉,多呈水樣便并有黏液,多發生在秋冬季。其他病毒性腹瀉多見于夏秋季,有惡心嘔吐,除消化道癥狀外,常有呼吸道癥狀,咽炎,并發輕癱,常累及頸肌、背肌。周歲內小兒多見有綠色水樣便或蛋花樣水便。抗生素治療一般無效,病程多在5~7天自愈。用血清學及病毒分離進一步鑒別。
3.空腸彎曲菌性腸炎 空腸彎曲菌引起輕癥與病毒性腸炎相似,重癥與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相似。有發熱,腹瀉水樣或黏液樣便,有惡臭,呈膽汁色,重癥有膿血便,似菌痢多在1周恢復。兒童患者常有腹絞痛,高熱時可發生驚厥。發病多與接觸家禽、家畜或飲用未消毒牛奶、生水有關。暗視野鏡檢可發現射箭樣活潑動力的彎曲菌,細菌培養進一步診斷。
(一)治療
本病尚無滿意的藥物治療方案。僅部分患者可能對無谷膠飲食有效,多數學者仍建議所有的本病患者均應進無谷膠飲食。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可能有一定療效,但遠期療效尚待評價。對并發腸穿孔或大出血內科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
(二)預后
本病尚無滿意的藥物治療方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可能有一定療效,但遠期療效尚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