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詢問病史:
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癤往往先有耳痛,然后出現溢液,耳痛劇烈,呈持續性,外耳道癤在膿液流出后耳痛減輕;如有耳癢而沒有耳痛,多為外耳道濕疹;腦脊液耳漏多有頭顱外傷或手術病史;先有耳痛、發熱,后有外耳道流膿血,應考慮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間歇性、反復發作或持續性的外耳道流膿伴有聽力下降,則見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中耳癌常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出現分泌物中帶血且耳聾加重,并伴有耳痛、面癱等
表現。
2.查體:
注意觀察分泌物的性狀、顏色、氣味。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混有血液,多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癤;腦脊液耳漏為持續性的、無色透明水樣液體,混有血液時可呈淡紅色但不凝固;膽脂瘤性中耳炎膿液量少但有奇臭;結核性中耳乳突炎的分泌物有特殊腥臭味。同時注意外耳道內是否有異物、耵聹栓、膽脂瘤、新生物,皮膚是否充血、腫脹,有沒有瘺管開口。鼓膜有無大皰、穿孔,鼓室內有無腫物、膽脂瘤,乳突區是否有紅腫、壓痛。
3.實驗室檢查:
如疑有中耳乳突病變應行X線片或CT檢查;懷疑腦脊液耳漏應檢查液體的糖含量并進行顱底X線檢查;如發現中耳有新生物應及早進行活檢。膿性分泌物應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耳流膿時,注意鑒別膿的性質、多少及有無臭味等。如果是外耳道炎,會有水樣分泌物。外耳道療破潰后,有少量血膿性分泌物流出。大多數的耳流膿,是由中耳病變引起的。
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會有較多的粘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慢性中耳炎病變局限于中耳粘膜時,分泌物多呈粘膿性,無臭味;
病變涉及中耳乳突骨質時,分泌物呈粘膿性、膿性或雜有白色皮屑,有臭味。
外耳道溢液應與"油狀耵聹"相鑒別,后者系耵聹腺分泌過度旺盛所致,分泌物為黃色或深棕褐色糊狀或蜂蜜樣,常有遺傳傾向。
后一種類型的中耳炎應及早治療,以免并發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疾病。若耳內膿液帶血,不能以炎癥解釋時,應注意有無腫瘤的可能。
如由外耳道炎引起的耳流膿,可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慢性者可用抗生素與糖皮質激素類合劑、糊劑或霜劑局部涂敷,不宜涂得太厚。
如由中耳炎引起的耳流膿,可選用抗生素或合成抗菌藥,如急性期可用頭孢拉定、氟嗪酸,小兒可用氨芐青霉素。或者用類固醇激素類藥物作短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