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角膜潰瘍 較多見﹐是嚴重的化膿性角膜潰瘍。常見匐行性角膜潰瘍和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前者多伴有前房積膿又稱前房積膿性角膜潰瘍。多見于老年﹑體弱﹑營養不良﹑慢性淚囊炎患者。常因角膜外傷后肺炎鏈球菌﹑莫拉-阿克森費爾德二氏桿菌﹑葡萄球菌感染而致病。其臨床特征為起病急﹐病變開始于角膜中央﹐有黃白色浸潤﹐很快形成潰瘍并向四周和深部進展﹐常繼發虹膜睫狀體炎﹐前房內有纖維素樣滲出﹐并形成前房積膿。在角膜穿孔前積膿是無菌的。最后可形成角膜穿孔。多數病例的穿孔是促成痊愈的因素。但在嚴重病例﹐穿孔可導致眼內感染﹐形成眼內炎或全眼球炎。若有淚囊炎應盡早做摘除手術。局部和全身用磺胺或青﹑鏈霉素治療。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為一種劇烈的化膿性角膜炎。在角膜外傷或剔除角膜異物時﹐綠膿桿菌附著在異物上或污染的眼藥水內而感染。隨著角膜接觸鏡的推廣﹐鏡片或鏡片消毒液被病菌污染而感染者也較多見。其特點為潛伏期短﹐起病快﹑疼痛劇烈且視力急劇下降﹐伴有大量黃綠色黏性分泌物。角膜病變為灰黃色浸潤﹐略隆起﹐其周圍水腫﹐很快形成圓形﹑環形角膜潰瘍﹐伴有前房積膿﹐2~3天即可擴展至全角膜并穿孔。最后形成眼內炎或角膜葡萄腫(即部分或全角膜膨隆)而致失明。若懷疑本病﹐應即刻用多黏菌素或慶大霉素﹐每半小時滴眼并全身用藥直至病情穩定。此外羧 芐青霉素﹑鏈霉素也有一定療效。治療的同時應做好床旁隔離。
病毒性角膜潰瘍 常見者如單純皰疹感染所致。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熱病史。由于皮質類固醇的廣泛應用﹐病毒感染有上升的趨勢。發病初期角膜上皮出現點狀小泡﹐呈線狀排列﹐以后小泡破裂且逐漸連接成樹枝狀﹐末端為結節狀小泡為樹枝狀角膜炎。熒光素染色顯示中央為綠色樹枝狀﹐其旁伴有淡綠色帶﹐病變區角膜感覺減退或消失﹐經治療可痊愈﹐留有云翳﹐本病易復發或經久不愈而形成地圖狀潰瘍(地圖狀角膜炎)﹐常合并虹膜睫狀體炎﹐但不伴前房積膿﹐若出現前房積膿則預示可能有繼發感染。潰瘍愈合后可遺留伴有新生血管的斑翳或白斑。
真菌性角膜潰瘍 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所致﹐多見于農忙高溫季節。常見致病菌為鐮刀菌﹑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其起病緩慢﹐自覺癥狀較臨床表現為輕。病變特點為潰瘍色灰白﹐表面顯干燥﹐輕微隆起﹐其周圍可形成偽足或小五星灶﹐常伴前房積膿。病程緩慢﹐最后常穿孔。本病確診需依靠角膜刮片發現真菌菌絲。抗真菌藥目前多用金褐霉素或二性霉素。禁用激素或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