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骨直腸肌綜合征一般治療
恥骨直腸肌綜合征西醫治療
(一)治療
1.漸進性肛管擴張術 Maria(1997)報告用漸進性肛管擴張術治療恥骨直腸肌綜合征,能改善自主排便的頻率。
因肛管擴張器能阻止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靜止期生理性收縮,從而降低恥骨直腸肌矛盾性收縮。
①方法:采用3種擴張器(直徑為20、23及27mm),每天對病人行漸進性管擴張,由小到大,每次擴張10min,為期3個月。
②結果:13例恥骨直腸肌綜合征經以上治療效果滿意,自然排糞增加到0~6次/周,無1例出現排糞失禁。12例治療前需用緩瀉劑平均4.6次/周,治療后僅2例用緩瀉劑1次/周。8例治療前需灌腸平均2.3次/周,擴張后僅3例需灌腸1次/周。
③肛管直腸測壓:治療前為93mmHg。擴張后下降至57mmHg,6個月后平均壓力為62mmHg。
④排糞造影檢查:肛管直腸角測量,擴張前為95°,擴張后增加至114°,6個月后為110°。該法費用低,操作簡便,能在家中治療,并根據需要可多次重復擴張,也有助于生物反饋訓練。
2.A型肉毒素(BTX-A) BTX-A為一復合物,含有神經毒素和血凝素,但僅神經毒素有臨床治療作用。
毒素作用于神經肌肉連接處以及自主神經末梢,通過突觸前抑制阻礙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引起受膽堿能神經支配的骨骼肌麻痹,產生軟癱和麻痹現象,對抗和緩解肌肉痙攣,使各肌肉間的力量達到新的平衡,從而改善一系列與肌肉痙攣有關的臨床癥狀。但其作用僅維持6~8周。Hallen等報道7例盆底肌痙攣綜合征(Anismus),經BTX-A局部注射治療后,4例臨床效果明顯,臨床癥狀得到完全改善;2例癥狀有所改善,但出現短期大便失禁,1例無效。Joe報道4例盆底肌痙攣綜合征,經BTX-A治療后2~4天內癥狀得以緩解,療效良好,但2月后有2例癥狀復發,無大便,失禁。BTx-A一般直接注射于恥骨直腸肌肉處,每塊肌肉選擇2~8個注射點,通常用6U(0.04ng/U)。不良反應有暫時性大便失禁,但多可恢復。本療法仍需繼續觀察其大宗病例的長期效果。
3.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
若恥骨直腸肌有病理性改變,如肥厚、炎性增生致肛管狹窄,則需采用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以解除肛管狹窄引起的梗阻。
1964年Wasserman首次報道本綜合征的手術治療4例,其中3例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效果良好,病理切片有明顯肌纖維肥大。1969年Wallance總結44例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經驗,認為療效滿意而極力推薦。
手術方法:術前按結直腸手術要求進行準備。采用腰麻,患者取俯臥位,屈髖至135°,從尾骨尖向下作正中切口至肛緣上方,長3~4cm,切開至深筋膜,暴露尾骨尖,即為恥骨直腸肌上緣標志。術者左手示指伸入直腸,向上頂起恥骨直腸肌,彎血管鉗沿腸壁與恥骨直腸肌之間的間隙小心分離,注意不要損傷直腸壁。用兩把止血鉗相距1.5~2cm夾住游離好的恥骨直腸肌,在兩鉗間切除1.5~2cm寬的恥骨直腸肌肌束,兩斷端縫扎止血。切除后,在直腸內可捫及V形缺損,若仍能觸到纖維束,則應予以切除。傷口沖洗后置橡皮片引流,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
術后禁食3天,使用抗生素,保持術區清潔。一般術后24h拔除引流橡皮片;注意切口是否有出血、裂開,避免感染及竇道形成。術后一般無大便失禁發生,因肛門自控機制十分復雜,并非單一恥骨直腸肌的功能;當恥骨直腸肌后方肌束切斷后,兩殘端仍緊密附于直腸壁兩端,而不會全部退縮,仍能部分控制肛門,加之尚存肛管外括約肌全層,故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不會引起肛門失禁。恥骨直腸肌綜合征的手術方式及療效見。
恥骨直腸肌分離或切斷術后,由于術后瘢痕粘連形成可致肛管狹窄而需再次手術。Kamm報告44例因嚴重特發性便秘行結腸切除術,術后有3例需再行恥骨直腸肌分離術治療便秘,其中有1例共做了3次分離術。喻德洪等有3例恥骨直腸肌肥厚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術后近期療效佳,但1~2年后便秘復發,經排糞造影又有“擱架征”,經再次行瘢痕切除及上部恥骨直腸肌切除,而獲得好轉,其中有1例共作了3次恥骨直腸肌切除及瘢痕切除。因此,恥骨直腸肌切除要足夠,特別是其上部。術后早期用氣囊擴肛,可防止瘢痕早期粘連。
(二)預后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