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綜合征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對早期胸廓出口綜合征患者,可通過休息和適當的體位來治療,即患者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將雙上肢交叉抱于胸前并略抬雙肩的體位,有利于使臂叢神經處于放松位,頸椎牽引對部分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可能是在牽引體位時頸部肌肉放松,減輕了對臂叢神經的壓力。
1、保守治療:
1)口服地塞米松,強的松和消炎痛等藥物。
2)理療:鎖骨上窩采用透熱療法或碘離子透入。
3)肩帶肌肉鍛煉的體療和頸部牽引等。
2、手術治療:
手術原則是解除對血管神經束的骨性剪刀樣壓迫,必須截除第1肋骨全長和解除有關壓迫因素,使臂叢和鎖骨下動脈下移而又不產生畸形并發癥。
胸廓出口綜合征辨證論治
二、中醫治療:
1、針灸治療:
1)針灸治療前斜角肌綜合征,
可緩解肌痙攣,從而減輕對神經血管的壓迫,達到止痛目的。但因頸椎病所致的前斜角肌發生病理性變化,應配合其他治療方法治療原發病。
2)由于前斜角肌綜合征的癥候
表現主要在肩頸部、上臂內側、前臂和手尺側,因此多與手足陽明經、手少陰經關系密切,并與手少陽經有關。選穴時,應以陽明經穴為主,輔以手少陰經腧穴。
2、推拿療法:
1)準備手法患者坐位,
以右側為例。按壓合谷、陽溪、陽谷、曲池、小海穴。
2)治療方法:
?、侔磯禾於?、缺盆穴。
?、诎磯褐懈ò敕昼?,起手時拇指向上壓 。
③按壓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
④術者立于患側,面向前,以左手前臂自后繞患者腋下,前臂緊靠胸壁向上牽引1min。牽引結束時,術者左前臂在腋下旋前。
⑤按壓極泉穴。
?、扌g者立于患者后外側,左手四指搭于患者肩上部,拇指頂于肱骨后側。右手持患腕向前外側呈45°拔伸,再后伸關節至最大限度,反復多次。繼而持腕向前伸,以肩關節為中心,將上肢先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數次,再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數次。然后再持腕用力向前外側呈45°拉伸。拉伸時,左手四指在肱骨頭前側內緣,拇指在肩胛骨上緣,用力捏壓,并隨拉伸而滑動彈撥。伸拉4~5次。⑦術者兩手掌在息肩前后側旋轉揉按。然后再撩揉上臂之內側。
?、嘈g者左手托在肘后,右手持腕旋轉肘關節4~5次。
?、峄贾熘蔽?,掌心向上。術者右手持腕,左手從患肘后側插入,搭于患側鎖骨上,作伸直的杠桿作用,稍用力使肘關節伸直,持續約半分鐘。然后再用左手托肘后側,右手持腕旋轉肘關節。
⑩術者兩手持握患手掌兩側,掌心向下,進行牽引。在牽引下左右搖擺腕關節,并反復旋轉。繼而術者兩拇指移至患手背側并齊。并用力向上推聳一下,隨即將兩拇指橫向交叉于手背上。向上橫推捋按3~4次。再將每個手指捋按3次。最后,掌心向上,術者左手托于手背下,右手掌心朝下,頂住患指尖,使四指屈伸3~4次。
3)注意事項推拿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但需注意以下幾點:a.本病上述推拿治療手法需每天或隔天治療1次,直至神經、血管壓迫癥狀緩解或消除;b.本病在急性期時,推拿后用三角巾懸吊患肢,以緩解痙攣和神經、血管的壓迫;c.可指導病人用健側手對患側前、中斜角肌處用按、摩、拿等手法自我按摩。
三、中醫偏方
1、消腫散(經驗方):
1)方藥:
制乳香、制沒藥、木瓜各60g,梔子30g,大黃150g,公英60g,地鱉蟲30g。
2)用法:
研末混合,用適量凡士林調鹽煮成膏,外敷患側缺盆穴處。
3)功效:
消腫逐瘀止痛。
4)主治:
氣滯血瘀型痹痛,手指發青,青筋暴露者。
2、萬錄膏(《醫宗金鑒》):
1)方藥:
伸筋草、透骨草、丁香根、當歸、血竭、沒藥、自然銅各30g,川芎24g,赤芍60g,紅花30g,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蒼術各15g,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川附子、半夏、石斛、萆薢、鹿茸各9g,麝香6g 。
2) 用法 :
除血竭、麝香、沒藥三味研細末另包外,其余先將香油10斤微火煨,浸3天,熬黑為度,去渣加黃丹5斤再熬,將至滴水成珠時離火,稍候藥溫,將血竭、沒藥、麝香下入,攪勻取起,出火氣。備用。
3)功效溫通經絡,
消瘀散毒,止痛。主治損傷后頸肩上肢麻木不仁,寒濕疼痛。
3、中藥離子導入療法:
前斜角肌綜合征在急性期疼痛較重時可采用中藥離子導入療法以鎮痛解痙。本法對受壓迫的神經、血管機能的恢復也很有益處。
1)方藥配制及操作如下:蘇木12g,紅花12g,豨薟草30g,透骨草30g,伸筋草60g。上藥加水浸泡半小時后煮沸20min,濾出藥液300ml。
2)治療時將絨布置藥液中浸透,敷于鉛板襯墊上置頸部疼痛部位,連接電療機正極;另一負極鉛板襯墊置于同側上肢疼痛、麻木部位或內關穴處。
3)電流量10~20mA,1次/d,連續治療10~15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休息5天再做第2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