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基礎心臟病和致病微生物的變遷,以及治療學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過去認為的典型臨床表現也已發生了變化。發熱、心臟擴大、食欲減退、乏力、血沉增快及貧血等仍是主要臨床表現。而脾大、皮膚瘀點、杵狀指趾、Osler結節、Janeway結比以往少見,心臟雜音改變及新雜音出現也少見。
老年人患病時臨床表現常不典型,病程經過緩慢、逐漸惡化、常以虛弱、不適、厭食、體重減輕、關節痛或肌痛等非特征性癥狀開始。
1.發熱 大部分病人均有發熱,熱型以不規則多見。也可為間歇或弛張型,體溫一般低于39.5℃。但約1/3的老年病人無發熱,可能因發熱前用過抗生素或激素、對感染反應遲鈍、年老、極度虛弱或伴有嚴重的心力衰竭或腎功能衰竭。即便證實有菌血癥,但也可表現為無熱性菌血癥。
2.貧血 此為較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是由于感染抑制骨髓所致,多為輕、中度貧血,晚期病人可出現重度貧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呈進行性下降。
3.心臟 病人常因瓣膜穿孔或腱索斷裂、心肌膿腫和栓塞性心肌梗死導致心力衰竭,多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本病最嚴重并發癥,也是最常見的致死原因。一旦出現心力衰竭,病人預后極差。
查體聞及心臟雜音可由于基礎心臟病和(或)心內膜炎損害所致。在發熱不明時如出現新的心臟雜音,強烈提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據統計,本病主動脈瓣受累占42%,二尖瓣占48%,三尖瓣極少見。大多數病人可聞及心臟雜音,但雜音較輕,為柔和的中等音調的收縮早期雜音,常解釋為因發熱、貧血等非心因性所致。有25%~33%老年病人聽不到雜音,僅有原因不明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臟外癥狀。病變累及傳導系統時也可發生心律失常和致死性傳導阻滯。冠狀動脈栓塞可發生有或無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
4.神經系統 腦栓塞可引起各種短暫或持久性神經綜合征的突然發作,約1/3的老年病人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如神志恍惚,精神錯亂,語言障礙,偏癱或昏迷。這些癥狀主要來自血栓形成、栓塞、大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真菌性動脈瘤或腦膿腫等所致,癥狀的發生取決于血管病變的部位,以大腦中動脈栓塞引起的偏癱高達15%。也可表現為腦膿腫、腦炎和腦膜炎等其他形式的腦血管病損。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病例病死率高達55%。
5.腎臟 腎臟損害也是老年病人主要的臨床表現。腎栓塞可表現為腎區疼痛、血尿和蛋白尿,尿沉渣可見白細胞和管型。偶可發生腎動脈栓塞而導致缺血性壞死,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6.其他 約20%老年病人可有外周血管損害,常見的是瘀點、線狀出血、Roth結節、Janeway結、Osler氏結節和杵狀指。脾栓塞可有左上腹疼痛,脾區可聞及摩擦音,脾腫大較少見。僅占15%。老年病人骨骼肌系統癥狀如關節痛、背痛、下肢彌漫性肌痛等較常見,常將此誤認為風濕病。另可因肺、腸、四肢動脈栓塞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診斷主要根據細菌血癥或真菌血癥、活動性瓣膜炎的證據、周圍血管栓塞的發生及免疫血管現象四個主要方面。主要用于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標準有BETH ISRAEL及DUKE兩個診斷標準,目前通用的為經修訂后的DUKE診斷標準。
修訂后的DUKE診斷標準:
1.主要標準
(1)血培養陽性:
①從兩份不同血中發現有典型的致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微生物如草綠鏈球菌、牛型鏈球菌HACEK組細菌;或②在先前無病灶的情況下出現金黃葡萄球菌或腸球菌;或③持續的血培養陽性確定為致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微生物的復燃;或④血培養的血樣間隔12h;或⑤在3份、或4份的大部分中的第1份與最后1份間隔至少1h。
(2)累及心內膜的證據:①超聲心動圖的陽性發現。如在瓣膜或其支持結構上、或在反流途徑、或在心臟置入物上、或缺乏解剖學上合理解釋的漂動的心內塊物;心肌膿腫;新修復的瓣膜出現部分的裂開。②出現新的瓣膜反流(出現新的雜音或已存在的雜音發生變化)。
2.次要標準
(1)易感者:易感心臟條件或經靜脈使用毒品。
(2)體溫:≥38℃。
(3)血管現象:主要動脈栓塞、膿毒性肺栓塞、真菌性動脈瘤、顱內出血、結膜出血、Janeway結。
(4)免疫現象:腎小球性腎炎、Osler結節、Roth斑、類風濕因子。
(5)超聲心動圖:有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表現,但缺乏上述主要診斷條件。
(6)微生物證據:血培養陽性,但缺乏上述主要診斷條件;與感染性心內膜炎一致的微生物活動性感染的血清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