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食物變態反應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食物誘發過敏的途徑
誘發小兒過敏的途徑有五:胃腸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膚接觸或注射、通過人乳和胎盤進入。
2.食物變應原
食物變應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應的食物抗原分子。幾乎所有食物變應原都是蛋白質,大多數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萬~60萬。每種食物蛋白質可能含幾種不同的變應原。食物變應原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任何食物可誘發變態反應:但小兒常見的食物變應原為牛奶、雞蛋、大豆,其中牛奶和雞蛋是幼兒最常見的強變應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區飲食習慣不同而異?;ㄉ仁切阂彩浅扇顺R姷淖儜?,海味食物不是小兒的主要變應原,堅果誘發的過敏在小兒比較少見。雖然任何食物可以致敏,但約90%的過敏反應是由少數食物引起,如牛奶、雞蛋、花生和小麥。
(2)食物中僅部分成分具變應原性:以牛奶和雞蛋為例,牛奶至少有5種具變應原性,其中以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C)變應原性最強。雞蛋中蛋黃具相當少的變應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類黏蛋白為雞蛋中最常見的變應原。
(3)食物變應原性的可變性:加熱可使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減低。胃的酸度增加和消化酶的存在可減少食物的變應原性。
(4)食物間存在交叉反應性:不同的蛋白質可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使變應原具交叉反應性。如至少50%牛奶過敏者也對山羊奶過敏。對雞蛋過敏者可能對其他鳥類的蛋也過敏。交叉反應不存在于牛奶和牛肉之間,也不存在于雞蛋和雞肉之間。植物的交叉反應性比動物明顯。如對大豆過敏者也可能對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員如扁豆、苜蓿等過敏。患者對花粉過敏也會對水果和蔬菜有反應,如對樺樹花粉過敏者也對蘋果、榛子、桃、杏、櫻桃、胡蘿卜等有反應。對艾蒿過敏者也對傘形酮類蔬菜如芹菜、茴香和胡蘿卜有反應。
(5)對食物的中間代謝產物過敏:十分少見,患者多在進食后2~3h出現癥狀。
3.遺傳因素
食物變態反應與遺傳基因有關。父母中一方有食物過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30%,雙親均患本病者,則子女患病率高達60%。
4.解剖因素
人體胃腸道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黏膜屏障系統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質抗原侵入,而進入腸道的食物抗原與分泌型IgA(SIgA)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限制了腸道對食物抗原的吸收,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減輕對食物蛋白的免疫反應。小兒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種食物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引起變態反應。3個月以下的嬰兒IgA水平較低,黏膜固有層產生SIgA的漿細胞數較少。當消化、吸收過程及黏膜免疫異常時,均造成各種食物的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而發生過敏性胃腸炎。
5.其他因素
消化道炎癥是腸道過敏癥發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這是由于消化道炎癥致胃腸黏膜損傷,增加了胃腸黏膜的通透性,使過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發生變態反應。
二、發病機制
致敏抗原激活腸固有膜的IgE漿細胞,產生大量的IgE抗體,并與肥大細胞結合,固定在這些細胞的表面。當食物中的致敏原再次進入體內,與胃腸黏膜肥大細胞表面的IgE相結合,使肥大細胞激活、脫顆粒,釋放一系列參與過敏反應的炎癥介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Ⅰ型變態反應。部分抗原物質也可選擇性地與漿細胞IgG、IgM、IgA或T細胞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從而引起局部或(和)全身性的Ⅲ型或Ⅳ型變態反應。而年齡、食物的消化過程、胃腸道的通透性、食物抗原的結構、遺傳因素等可影響食物過敏反應的發生。食物變態反應在生后最初幾年最常見,大多數患兒到了2~3歲就對該食物產生耐受,癥狀隨之消失。IgE介導者可能持續時間較長。開始的嚴重性與以后臨床癥狀消失與否無關。但由于避食食物變應原不徹底,特別是十幾歲的兒童,致使其敏感性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