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顱縫未閉合、囟門未閉是發生EH的必備條件,而蛛網膜顆粒吸收腦脊液功能發生障礙是產生EH的主要因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EH系指找不出明確原因的EH。繼發性EH是指有某些病理因素所致的EH,可見于早產、嬰兒在分娩時有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額部萎縮、核黃疸、顱內出血、高膽紅素血癥、化膿性腦膜炎、維生素A缺乏癥等。
二、發病機制
EH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顱外靜脈阻塞引起顱內靜脈壓力增高,尤其是上矢狀竇壓力升高,產生蛛網膜顆粒水平的腦脊液吸收障礙有關。新近有研究認為EH可能是源于蛛網膜功能發育延遲所致。也有學者認為EH可能為腦與顱骨發育不均衡所致。甚至有學者提出原發性EH的頭顱CT或MRI表現可能就是部分正常嬰兒的發育現象,無特殊病理意義。CT表現為腦室擴大不明顯,而基底池、側裂、縱裂池及大腦半球腦溝增寬,蛛網膜下腔擴大。曾有人認為可能是交通性腦積水的早期表現。也有人認為此等表現為良性的、自限的蛛網膜下腔擴大,不屬交通性腦積水。因為在2歲以內嬰幼兒,顱骨增長速度較腦的增長速度明顯為快,腦和顱骨之間間隙增大,以至在CT上顯示腦溝、裂、池相對較寬。正常情況下,腦表面蛛網膜下腔可寬達4mm,縱裂池6mm、側裂池10mm,都屬正常范圍。18個月~2歲以后,腦發育加快,腦實質與顱骨之間間隙逐漸變小,蛛網膜下腔增寬情況不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