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胰腺手術
(1)胰腺外傷:
胰腺外傷后胰瘺的發生率高達40%。由于外傷時胰腺組織多正常,質地較軟,因此包埋或吻合時欠滿意,易發生胰瘺;加之外傷時胰管和壺腹部的水腫或狹窄,導致胰液流出不暢,更易發生胰瘺。
(2)胰腺囊腫引流術:
外引流術因可引起胰外瘺,現多已被內引流術所取代,故大大降低了胰瘺的發生率。內引流術發生胰瘺主要與術者手術技巧及手術時機的選擇有關。
(3)胰腺切除術:
包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腺腫瘤切除術、胰體尾切除術、胰腺體部或頭部切除術,此為引起胰瘺的重要原因。發生胰瘺的危險因素有:
①年齡>65歲。
②胰管內徑小。
③未能置入胰管內支架。
④胰腺實質松軟或正常。
⑤術中失血過多。
⑥術前黃疸。
⑦手術時間過長。
再之,術者的技術水平亦直接影響胰腺切除術后胰瘺的發生率。此外,胰腺斷端的不同處理方法、術前化療、應用生長抑素等均可影響胰瘺的發生。
2.非胰腺手術
非胰腺手術導致的胰瘺實際上是病變侵犯了胰腺或手術中誤傷了胰腺。最常見的是脾切除術傷及胰尾發生胰瘺,胃大部切除術及胃癌根治術因術中誤傷或病變侵及胰腺造成胰瘺。
3.重癥急性胰腺炎(SAP)
Artz等報道SAP引流術后生存者中20%發生胰瘺。SAP發病之初即可有胰腺組織壞死,其范圍不斷擴大侵蝕胰管,造成胰液漏出,長時間引流到體外,即形成胰瘺;若積聚在胰周,可形成胰腺假性囊腫或膿腫,胰腺膿腫也可以侵蝕胰管,造成胰管繼發破裂,導致胰瘺。
4.胰管的繼發破裂
胰管的損傷是胰瘺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胰管繼發破裂作為一個隱匿的發病因素則更應受到重視。胰管繼發破裂可以由胰腺進行性壞死所致,也可以由胰腺感染、膿腫造成,兩者常常互為因果。胰腺手術、炎癥和創傷均可造成胰腺組織不斷地壞死及胰腺膿腫形成,長期侵蝕胰管可以導致胰瘺。另外,胰瘺感染影響破損胰管的修復也是促使胰瘺形成的原因之一。
胰瘺可籠統地分為內瘺和外瘺。此外,根據胰液的漏出量,Sitges-Serra將胰外瘺分為高流量瘺(>200ml/d)與低流量瘺(<200ml/d)。又有將胰外瘺分為側瘺與端瘺。側瘺是指胰管與胃腸道的連續性仍存在,亦稱部分瘺;端瘺是指胰管與胃腸道的連續性消失,亦稱完全瘺。術后無感染的胰腺側瘺的自愈率可達86%,而合并感染的側瘺在治療22周后其自愈率也僅能達53%。端瘺的病人無法自愈,并需手術治療,如胰瘺的內引流手術或胰腺的部分切除術。
二、發病機制
胰瘺形成的病理基礎是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破裂或斷裂,主胰管或分支胰管部分破裂的稱為部分性胰瘺,喪失胰液量較少,多能自然愈合;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完全斷裂的稱為完全性胰瘺,喪失胰液量較多,難以自然愈合。根據胰液的流量可將胰瘺分為高流量胰瘺(>200ml/d)和低流量胰瘺(<200ml/d)。也有人根據每天胰液流量的多少分為大型胰瘺(>1000ml/d)、中型胰瘺(100~1000ml/d)和小型胰瘺(<100ml/d)。
胰瘺帶來的病理生理變化主要是外分泌異常。胰液的成分與組織液相似,Na 、K 和Ca2 與血清的濃度基本一致,Cl-比血清值低。胰液中HCO3-濃度較高,pH8.0~8.6,呈堿性。正常胰腺每天的分泌量為800~1500ml。胰瘺最多一天可引出1800ml胰液。由于胰瘺造成胰液的大量丟失,可引起程度不同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代謝平衡失調,嚴重者甚至可以引發低蛋白血癥。胰腺外瘺口周圍的皮膚可出現充血、糜爛、潰瘍甚至出血,也可由于引流不暢形成假性胰腺囊腫,或合并感染。繼發感染后可導致化膿性腹膜炎及嚴重的全身感染和局限性膿腫形成。胰液內含大量消化酶,被激活后可腐蝕胰周組織器官,使之潰爛、壞死,甚至侵蝕血管引起腹腔內大出血;腐蝕胃、十二指腸或結腸造成消化道穿孔;漏出的胰液亦可被周圍的纖維組織包膜包裹形成假性囊腫;如胰液向腹膜后延伸,可消化腹膜后脂肪組織引起廣泛的腹膜后感染,向上發展導致胸膜腔感染或縱隔感染,引起毒血癥、敗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果極其嚴重。